《建立親師關係的二個步驟》善用理念對焦與同理心態,不只是表達專業,更要聆聽、分享、溝通。
在教學過程中,老師對孩子、家長對老師、孩子與家長,這樣的「多角」關係如何建立起正向循環,讓學習的過程更順利並達到「心中的期待」,其實我們都遇到了一個問題「親師的深度溝通該從何開始」?
♦️認同「教學理念」開啟溝通的第一步
首先我們都先閉起眼睛,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思,認真的思考一下,以下二個選項...
·想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就好?
·希望孩子從過程中拿到成績?
前幾天剛好跟一位從事音樂教學的朋友聊到這件事情,在美國受教育的她,說到教育這件事,非常認真且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熱情。
她是一位會跟家長溝通「期待」的老師,因為對教學者來說,清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(也有可能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期待),可以更有方向的給予孩子學習的內容(也可能是要求的程度),所以在教授孩子前與過程中,會一直跟家長和孩子溝通「我們要去的目的」,所以會花部分的力氣在「確認彼此的理念」,難免會出現.....
·✏️我是「快樂學習就好」派...
偶爾會出現:老師,你應該要嚴格要求,他不是來玩的。
·✏️寫作我是「目標是拿成績」派...
偶爾會出現:老師,孩子覺得練習很累,想想還是放棄這次檢定/比賽好了。
這時候老師可以跟家長和孩子溝通「教學理念&我們的目標是什麼?」適時調整教學方式與擺放比例,☑️重點在於「溝通理念、確定彼此想要到達的目的地」。
課程當下的溝通是第一步,累積每一次每一次的互動,會讓親師或師生關係可以更凝聚哦!
♦️「說真話」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更好
很多時候以為說真話就是百分之百最對的事情,其實要特別注意說出「具體事項與清楚分享孩子的位子」,說出來的事項越具體,彼此就會更知道從哪個腳步去觀察與思考,更是提升彼此的認同信任度。
以活力體操舉例,每一次接觸到有特質性格的孩子,都會為了這位孩子開會*數場(授課老師、行政老師、職能治療師、教學主任),討論孩子的特質、爸爸媽媽觀念。
一律的步驟:從專業的判斷-時間的驗證-第一線人員的觀察-最後討論出適合孩子的方式並與爸爸媽媽溝通對孩子最好規劃。
這時候說話的藝術也是很重要的,有時候說的太多、太真實、太直接,就會變成帶有否定和歧視的意味在裡面,聽了就會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以及讓人沮喪。
甚至,更嚴重的會讓爸爸媽媽認為,老師你說這麼多就是在「否定孩子的能力、否定我的教育方式」,所以站在同理的立場,會更好跟爸爸媽媽溝通出支持孩子的共識。
可以先「同理、贊成、支持」
再加入「專業、建議、鼓勵」
最後「我們都是為了孩子更好」
✨因為我們在意且專注的每一個環節,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,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長大!✨
「鍛鍊孩子身體能力」是幼兒體操教學的一部分🏅️帶給孩子和家長是堅持熱情&理念的力量💪💪
#米可老師
#教學就是邊教邊學